南师附中黄山路小学SSF智慧校园一站通

品质生活

P9
  • 第 六 课 时 练习六(1)

    第 六 课 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 P80第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活动,让学生深入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进一步认识2、5、3的倍数的特征。 能较快地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并能按要求组成合适的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按要求组成
  • 第五课时  素数和合数

    第五课时  素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 第78---79页 教学目标 :  1、经历探索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合数的意义 2、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 理解素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 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来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苏教版语文四上全册教案

      本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 惯。 (2)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查实际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4)继续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 第四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第四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 第三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第三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P74—7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认识
  • 第二课时 倍数和因数的练习

    第二课时 倍数和因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P73第4—8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是相对的。 2、通过练习, 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完整并较快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3、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教学重点:倍数和因数概念
  • 第一课时  倍数和因数

    第一课时  倍数和因数 教学内容:第70—72页,“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3、通过倍
  • 图案的欣赏和设计

    图案的欣赏和设计 教学内容:p.68、69 教材简析:这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活动。教材安排的活动可分成三段。第一段让学生欣赏美丽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成,体会平移和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第二段让学生按要求做出美丽的图案。给出构成一个图案的基本图形,让学生按要求依次采用平移、旋转的方法,经历图案的形成过程。其中,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 图形的平移

    图形的平移 教学内容:p.64、65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三年级的时候已学过,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例题要求学生把小亭子图从方格纸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教学重点: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 图形的对称

    图形的对称 教学内容:p.62、63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 我们去春游

    我们去春游 教学内容:p.60、61 教材简析: 这好似一次综合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创设了向阳小学的学生到“水上乐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收集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并解决一些问题,初步体会出游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第二段要求学生根据本校实际组织春游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简单的计划,
  • 练习五(2)

    练习五(2) 教学内容:p.58、59第3、4、6、7、8、9题 教学目标: 1、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着重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 2、进行有关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整理与练习,加深对各运算律的联系和区别的认识,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 练习五(1)

    练习五(1) 教学内容:p.58第1、2、5题 教学目标: 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着重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熟练地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地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补充练习: 说说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特点:分别乘转换
  •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56、57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
  •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54、5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三角尺、挂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出示
  • 排列的规律

    排列的规律(2) 教学内容:p.52、53 教学简析: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探索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例题先通过3个小朋友照相的情境,提出“3人排成一拍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拍法”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愿望;接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交流,对问题隐含的规律获得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用
  • 找搭配的规律

    找搭配的规律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将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通过学生买玩具的情境,提出“买有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的问题。第二层次,教材安排了两次探索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无序到有序,逐
  • 第3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补充练习

    第3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补充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否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能不能准确识别给出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及相应的高,能不能按要求测量或画出高。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能准确识别给出的
  • 第2课时 认识梯形

    第2课时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46-49页内容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
  • 第1课时 认识平行四边形

    第1课时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43-4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
  • 第6课时 练习四

    第6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p.41、42练习四第5~8题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 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3+3)÷(3-3)=6÷0=6 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
  •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5、“练一练”,练习十七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试题。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
  • 第5课时 练习四

    第5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在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
  • 第4课时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4课时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
  • 求商的近似值

      《求商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第九册第98页例7、“试一试”,练习十九1~2题及第101页的“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商的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初步理解近似值比精确值在某种范围内更有应用性,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2.结合具体的除法计算过程,使
  
●友情推荐